四川偏僻山村現樂山大佛孿生兄弟 當地政府回應讓人意外!
2021-02-08 18:07奇象網
四川偏僻山村現樂山大佛孿生兄弟 當地政府回應讓人意外(圖)
四川樂山一處偏僻山村里,樹林中竟隱藏著一尊樂山大佛“孿生兄弟”,當地政府的回應讓人意外。
2月8日據媒體報道,四川樂山沙灣區太平鎮的一個村子里,樂山大佛西南30公里外,樹林之間隱藏著間一尊佛頭像。它與樂山大佛大小神態非常相似,被人們稱為樂山大佛的“孿生兄弟”。知情人稱,這是90年代村民集資修建的仿造品,當地政府稱無文物價值。
樂山大佛,又名凌云大佛,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,距省會成都約150公里,岷江、青衣江、大渡河三江匯流處,與樂山城隔江相望。
景區由凌云山、麻浩巖墓、烏尤山、巨形臥佛等組成,游覽面積約8平方公里。景區集聚了樂山山水人文景觀的精華,屬峨眉山國家級風景區范圍,是聞名遐邇的風景旅游勝地。
延伸閱讀:專家揭秘樂山大佛“花臉”“裂胸”,此前文保界多種猜測都不對!
作為世界現存最大的石刻佛像,樂山大佛開鑿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,常年受到風雨、植被等侵蝕,也留下諸多文物保護方面的“謎題”,比如覆蓋在大佛額頭及兩側臉頰的大面積黑色“疤痕”究竟是什么?大佛誕生之初就在螺髻耳部、胸部設有排水槽和排水廊,為何經過歷代多次維護后,仍舊面臨滲水導致胸部開裂?此前大佛“體檢”的項目負責人、中鐵科研院西北院文保中心副主任孫博,向記者揭示上述謎題。
大佛“花臉”緣于生物病害
“作為自古至今吸引游客目光的大佛,游客們近年來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,大佛的臉怎么‘花了’?這也是大佛管委會最想知道的問題。”孫博說,走進大佛不難發現,大面積黑色“疤痕”覆蓋在大佛額頭及兩側臉頰,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
他說,此前文保界有多種猜測。有人懷疑是重做的大佛發髻里含有炭,經水流沖刷后,其中炭黑下流到大佛面部造成花臉;還有人說是雨水滲透后,大佛面部巖石上形成了水銹結殼,呈現深色狀。
“其實都不是。”孫博說,“體檢”中施工人員搭建腳手架走近大佛后,經初步勘探,得出結論這是“生物病害”,即主要是地衣、苔蘚和其他生物藻類、霉菌造成的。
孫博說,大佛的頭部和胸部都有保護層,最近一次保護層是在2001年添加,但保護層上附著有毫米級的泥土,這些泥土已足夠苔蘚類植物生存。“因為當地降水充沛,植物生長季節性比較明顯。降水豐沛時它會變成綠色繼續生長;雨水稀少時,它進入休眠期或死亡就會發黑,讓大佛成了‘花臉’。”
由于植物根系吸附能力比較強,傳統的物理修剪方式往往治標不治本。孫博介紹,如果“暴力破解”很可能連植物帶著大佛表皮巖層一起撕開,到時候花的更難看。“我們推薦蒸汽法或土壤改性。”前者可以通過軟化植物,減少植物分泌的酸與大佛表層碳酸鈣的粘連;后者可以直接調整植物的生存微環境。
“胸裂”是隔水層造成的
此前樂山大佛被發現胸口巖石開裂,而巖石起鼓開裂,均是滲水造成的溫度差、濕度差所引起的。其實在建成之初,人們就在大佛的螺髻耳部、胸部等修建了排水槽、排水廊道,而且在上一次的修繕中還給大佛胸部涂了保護膜,為什么大佛的胸口還是因為滲水而起鼓開裂呢?
勘探中,孫博團隊對滲水的原因有了新的發現:大佛主體結構是在凌云山沿天然山體上鑿刻的,從上到下整體是砂巖結構,但不同的砂巖層之間又有30厘米至50厘米厚的泥巖夾層。“砂巖滲水性很強,但泥巖則相對較弱,那么泥巖夾層就變成了相對的隔水層。”孫博說,“很多人覺得奇怪,大佛身上及周邊巖石上的植物,為什么呈一條線直線橫著生長?這正是巖體中存在利于植物生長的隔水層的證明。”
他指出,水在隔水層中堆積后,又受到了大佛外殼的阻礙無法排出。“過去大佛的涂層材料,滲透系數可能太小了,水在里面泡著,外面又干燥,涂層的黏性就會消失,從而導致大佛表面開裂、隆起。”
(原標題:四川偏僻山村現樂山大佛孿生兄弟 當地政府回應讓人意外)
來源:綜合沸點視頻、網友評論、科技日報
熱門推薦
- 黎巴嫩海關關長因爆炸案被逮捕2020-08-18
- 美國五角大樓解密3段UFO視頻,美軍到底藏了多少秘密?2020-05-20
- 上百墨西哥人飲用假酒后死亡 許多人喝了摻有甲醇的烈酒2020-05-18
- 日本疫情:女孩沒法打工 只好……2020-05-09
- 新冠肺炎恐慌導致斯里蘭卡監獄暴動2020-03-22
- 亞洲女高中生成人禮震驚歐美(圖)2019-12-09
- 女子車震意外死亡,原因曝光2019-11-18
- 女主播表演露骨 畫面不堪入目2019-11-05